艺术节网络征文作品展示——1
作者:爱谱建智1801 毛勇 时间:2019-04-12 点击数:
对内发展,用汗水代替眼泪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电气工程学院 爱谱建智1801班 毛勇
每到历史的节骨眼上,事物的发展总是愈发的跳跃。
现如今,中国发展的成就令人赞叹。回顾起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往往,事物发展到了极致,总会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使发展不受阻塞,事物便不断地发展下去。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就展现出独特而又稀缺的睿智,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期的“统一全国”,再到选官制度的日益公正,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完善,无论是在制度、文化、科技还是物资等方面,我们的民族都是足够的优秀并积累了大量对内发展的经验。
然而,当“存量”中少了发展的眼光和底线的思维,便促使中央的权力和皇权的逐步加强,于是乎,古代的哲人们便讲起了“君权神授”以及“君天下”的理念。历史的魅力之处在于,它的方向是可追溯的,也是多样的。我们的民族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可好事多不代表焦虑少。迷迷糊糊中的当局者们固然解不出其中的秘密,从长时间的维度上看,他们亦没有公正的法律基础,仅仅依靠道德观念,渐渐的逾越了底线。高山也有峰值,随后便是衰退。明清时期,文官系统的破坏以及传统经典的模式化使得这个本就以“民、国为本的天下”只剩下了“国”,加之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我们的文化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阶段。一段屈辱史随之展开,无数中国人民流血流泪。
老子《道德经》有言:“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以他的智慧告诉我们,即使再大的风再暴的雨也无法一直持续下去,总是会有曙光出现。也因为中国对内文化的积累与融合,表现出了坚韧的包容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革命党人先后进行几次“论战”,用汗水与智慧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以后长久的对内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根据著名历史学家白至德编著的《转折与新生》,那个时期的爱国者们先后在“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的探讨中,依次表达了以下几个观点:①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主义作指导,进行阶级斗争,改革经济制度;②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必须成立共产主义团体,并由其作为革命的指导者。他们也正确的阐述了自由与纪律、自由与联合、自由与服从的关系,用发展性眼光看待当时的中国社会。
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党人对此理解运用、传播讲学,革命的思想在人们的心里初步形成。随后爆发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中华民国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巨变,是对内的一次反帝反封建运动,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然而,历史证明,失去了全体人民汗水的滋润,它只能停留在历史舞台中,即使是在当时,也只是原地“铲除”过去,是没有对内发展的未来的。
一个政党,对内想要有发展的未来,要有思想路线的指导和组织路线的统一,要用汗水代替眼泪,要出自群众,走向群众。我们的党始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建立底线思维的重要性,调动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工农商学兵集体,励精图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终于取得成就,彻底的改变了中国的旧面貌,彻底的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从以下五个阶段朝着对内发展的总趋势前进,从1949年-1956年,新中国初期,对内发展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对旧中国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上;而1956年-1966年,这期间,中国的对内发展战略主要以探索社会主要道路为主;到了1966年-1976年,这十年探索中,我国进行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平衡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经过反思自己,然后知新,从1976年-1991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主题报告,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新国策,我国迎来了对内对外伟大的历史转折;从1992年至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等一系列的发展战略,我们在不断开创的同时也不断的向前,一代又一代人们所付出的汗水与艰辛,摆在时间轴上,便是“大道”。
到如今,已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在对内发展上取得了不少的进步。著名学者张维为教授,用自己多年累积的研究经验以及强有力的数据告诉国人,中国正在崛起!无论是在中国社会的底层还是中国社会的高层,都在展现他们独有的发展速度与效率。不久前的两会,在鼓励制造业发展,推进职业教育规范化,改善民生等许多方面都有所重视,更是加大了在脱贫攻坚、“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力度。大局在于领导,细节在于管理。在对内发展的大局中,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引向了正确的道路;而在社会民生等细节上,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政府,将人民正确的引向道路。
在这样的新时代,我们国家的对内发展,就像春天一样,焕发生机,正如朱自清所说的那样——“欣欣然张开了眼”。